为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11月13日下午,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交通印记之青年说”第二期活动在12号教学楼217会议室举行。本期邀请到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屈晓航教授,以“求学、科研与人生选择”为主题,与在场同学展开了一场真诚而深入的对话。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一直在大学里。”
讲座伊始,屈晓航谦虚地介绍自己:“我既不是老党员,也不是校友,只是一个在大学里求学、工作至今的普通人。”他从本科到博士均在国内完成学业,并先后赴美国普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学进修。尽管他自嘲“经历简单”,但每一步都扎实而坚定。
屈晓航以“四段教育经历”为主线,分享了他从莱芜到济南、从山大到海外的心路历程。他特别提到四位导师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山东大学能源系前系主任刘墉教授。“导师不仅是学术的引路人,更是人生的榜样。”在美国普渡大学访学期间,他亲身体验了国际化科研环境,也目睹了中美关系变化对学术交流的影响。“以前核工程、数学相关专业都能去,现在很多被限制,这是时代的变迁,我们也得适应。”他鼓励同学们:“留学不是唯一的路,但它是一种选择。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要什么。”
科研方向:从蒸汽冷凝到相变储能,做国家需要的学问
屈晓航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多相流动与传热”和“强化传热”,近年来尤其关注储能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应用。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道:“无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工业余热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发电都不稳定,电网不喜欢这样的‘垃圾电’——一会有电一会没电,一会功率高一会功率低。”
他详细介绍了三个具体研究方向。第一个研究方向源于博士期间的工作,聚焦于蒸汽冷凝问题。“比如核电厂发生事故后会产生大量蒸汽,如果反应堆出现故障,就需要把蒸汽的能量导走,否则会有危险。”他研究的蒸汽在水中的冷凝问题,以及蒸汽排放的两种方式,在核电厂事故处理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第二个研究方向是燃料喷射。“比如内燃机里的燃料,喷射后燃烧更充分,效率也更高。”这个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第三个是近期重点开展的强化传热研究。“在换热管里加一个塑料条状物,加上之后,塑料条会在流体中运动、跳动,能显著增强传热效果。”他形象地解释,“为什么会动、会跳?就像国旗升起后风吹会飘动,这是不稳定流动的作用。”
他进一步阐述了这项研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用一个内含储热材料的球,材料通过熔化、凝固吸热、放热储能,让球运动起来,里面的相变流体也会跟着动,传热就被强化了。”多个球形成流化床,研究这种流化床,就是为了开发可用于储能场景的设备。“国家近七八年一直在搞储能研究,我也是结合国家需求和自己擅长的领域,展开了相关研究。”屈晓航强调,“科研不是空中楼阁,它要服务于国家的需求。”
人生感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努力让选择有意义
回顾自己的成长路径,屈晓航坦言“有些选择值得反思”。比如高考被调剂到土木工程,保研时未尝试外校,以及早年对出国留学信息了解不足。“如果再选一次,我可能会选电气或电子信息工程,或者在读研时走出去。”
但他也强调:“后悔没有用,重要的是从每一次选择中吸取教训。”他引用了一句经典:“一个人的命运,既要靠自我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他鼓励同学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抬头看路,在时代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讲座最后,屈晓航向有意深造的同学发出邀请:“如果你对能源、传热、多相流感兴趣,欢迎加入我们的课题组。我们做的不仅是学问,更是未来。”“交通印记·青年说”作为学院持续打造的思政品牌活动之一,持续聚焦青年师生的成长叙事与精神传承。屈晓航教授的分享,不仅是一场学术启蒙,更是一次价值引领。
审核:李 锋
终审:蔡清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