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精准把握乘客出行需求、细致了解地铁服务细节,7 月 23 日, “绿色轨迹” 实践团化身 “地铁观察员”,深入济南地铁 3 号线开展沉浸式调研。团队通过实地走访、细致记录、互动交流等方式,既亲身体验地铁服务的温度与便捷,也用青春视角展现城市交通治理的民生温度,为地铁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思考。
王舍人站:换乘便捷背后的服务巧思
图为团队成员考察王舍人站图片
图为团队成员模拟乘客换乘
列车上:移动空间里的贴心设计
乘上3 号线列车,实践团成员立刻开启 “体验式调研”:测试车厢连接处的 USB 充电口 ——Type-C 和 Type-A 两种接口满足不同设备需求,充电速度也十分可观;查看灭火器等安全装备的摆放位置,确认应急设施的可及性;还主动与列车工作人员攀谈,详细了解特殊乘客服务流程。
图为团队成员为乘客提供乘车指引帮助
当发现一位游客对着线路图犯难时,团队成员主动上前帮忙规划路线,还向其介绍地铁的便民服务。“坐轮椅的乘客可以提前联系工作人员,会有专人全程引导”“有特殊需求随时找站台服务台,他们会量身定制帮助方案”—— 这些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的服务细节,被团队一一整理,成为调研中 “温暖的注脚”。
裴家营站:细节处彰显民生关怀
图为裴家营站“爱心雨袋服务”的伞袋机
从王舍人站的高效换乘,到列车上的无障碍服务,再到裴家营站的便民细节,济南地铁3 号线的每一处设计都彰显着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理念。政府在公共交通建设中,既注重 “硬件” 升级 —— 配齐充电口、AED、防洪物资等设施,又深耕 “软件” 服务 —— 优化换乘引导、完善特殊群体帮扶机制、延伸便民服务场景,让地铁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成为传递民生温度的载体。
此次调研中,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服务细节,用笔记记录民生需求,既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走进社会、服务社会” 的担当,也让更多人看到济南地铁在便民惠民路上的扎实脚印。未来,团队将梳理调研成果,为地铁服务优化提供青春智慧,助力城市交通更贴心、更高效。
文字:刘佳蕊、王泽宁
图片:郑恺悦、金一诺
初审:李锋
终审:蔡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