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巩亮教授受邀在12号教学楼211教室作学术报告。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相关学科教师参加,报告会由学院院长李波主持。
巩亮作了题为“电子设备冷却相关研究及进展”的学术报告。他指出,电子设备冷却技术已成为制约芯片性能释放的关键瓶颈。他以英特尔奔腾4处理器的散热困境为例,揭示了热管理对算力革命的底层支撑作用。巩亮还提到针对芯片冷却挑战,他的团队提出“多物理场协同优化”策略,取得三大创新成果:仿生微通道强化传热、梯度泡沫金属降阻增效以及超声诱导相变加速。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芯片封装热管理中的多物理场耦合难题。他提到,针对3DIC的热-应力-电信号耦合问题,团队建立多场仿真模型,发现流体冲击应力与热应力存在动态抵消效应,未来冷却技术需兼顾温度均匀性、电可靠性及动态调控能力。
最后,在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泡沫金属在多场景下的适应性”“超声参数优化路径”等展开热议。巩亮提出“主动式诱导沸腾”概念,即通过超声波精准控制相变过程,引发广泛关注。针对产品运行中的高温挑战,团队通过逆向思维设计“热-电-力多场耦合实验”,揭示整流效应对均温性的影响机制。
李波在总结时指出,巩亮教授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价值,为电子设备热管理提供了新范式,其提出的仿生设计、超声调控等策略,对推动学科交叉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学术报告会得到了我院师生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报告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与权威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是一个深入了解电子设备冷却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技术的平台。这为我院在电子设备冷却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巩亮,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青岛市先进能源转换装备及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电子设备热管理及微通道流动传热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分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热能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及兼任Open Physics、Energy Science期刊副主编,Computer Modeling in Engineering & Science、Computational Energy Science、《天然气工业》期刊编委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课题共计30余项,已发表SCI/EI学术论文1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9项,受邀作国内外学术会议特邀报告20次。
作者:冯荣越
初审:李锋
审核:郑斌
终审:蔡清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