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周年校庆丨校友来稿:不曾忘却的母校

发布者:交通-团总支发布时间:2021-05-26浏览次数:10作者:臧利国

最近几天,热闹的江苏校友会微信群里,不断刷屏着关于母校65周年校庆的消息。中午吃饭的空隙,看到微信群里的讨论,随口和爱人说母校的生日来了,感慨时光如梭。


随即我们二人积极响应江苏校友会的号召,先后在手机上进行了捐赠。看着印有熟悉校徽的捐赠证书,我转身告诉身边的女儿,这是爸爸妈妈的母校。“爸爸,什么是母校?”刚满3周岁的女儿用充满好奇的眼睛注视着我,我却一下子回答不上来,只是答非所问地说道:“母校就是爸爸妈妈读书的山东理工大学。”


感觉毕业后离开母校的日子过得总是很快,转眼间本科毕业已经快13年。回想入学时漫步于林荫的东校区,还是满脸青春痘的少年,如今已是成家立业的青年,也已为人父为人师。成为校友后,在出差之余也不断在祖国的各个城市,与同学好友相聚。相见甚喜,以母校为话题,在举杯换盏间回忆青春岁月,谈笑那些还泛着时代烙印的独家记忆。在嬉笑之间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记忆片段,或清晰或模糊,就如同发生在昨日。母校是什么?母校或许就是汇聚校友的无形大网,以母校为网络核心节点牵连散落于各个角落的校友。有她链接,即使相隔千里、许久未联系,再次相见也不陌生。


毕业工作后一直关注母校发展。尽管微信、网络等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却一直小心珍藏着母校邮寄来的每一期校报。作为曾经的学生记者,看着办公室抽屉里积攒的校报,仍然像当年一样神圣充满着墨香。大学时期的学生记者经历,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那时和一群优秀的学长、同龄人,一起思辨、一起执笔、一起奔走于校园,锻炼的思维能力和文字功底,对我读书及工作后的科研、教学工作大有裨益。感谢我的恩师张学义教授,在求学路上教我为人处世,领我步入科研的大门;感谢母校包容、可爱的老师,是他们让我有机会站上讲台,传承恩师厚德,不愧对教师职业的初心。母校是什么?母校或许就是那个有着你挂念的人、镌刻着青春最美好岁月的地方。有她牵挂,即使那些曾相忘于江湖的痛苦成长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亦是那么美好。


转眼间博士毕业工作已快6年,期间也曾几次匆匆回过母校。西校区周围不断屹立的楼宇改变着我们当初的记忆,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寻着记忆与现实的交集。美丽的稷下湖成了学弟学妹们的著名打卡地,钱家村或许成了我们那几届学生永远的记忆;曾经空旷的校园早已绿树成荫,我们最爱骑车穿梭的“交通大棚实验室”之间的林荫道美景已随处可见;交通学院多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师队伍中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同学和师弟都已学成归来在母校任教,推荐的本科生也已考取母校的研究生,新建的实验楼还没曾去看看……母校是什么?母校或许就是一辈又一辈人坚守传承的事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不断实现跨越。有她栉风沐雨的浸润,天下桃李定会矢志不渝,砥砺前行,百折不挠奋战在新时代中国建设的前沿。



近年来,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发面的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新跨越,在奋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上勇往直前。在母校成立65周年之际,衷心祝福母校生日快乐,桃李满天下!


*作者系我院2004级本科生、2008级硕士研究生臧利国,现任职于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