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齐鲁最美教师”推荐人选事迹展示点赞将于6月10日开始,到14日结束。我院王延遐老师作为候选人参与,编号为:00016002。
点赞方式:关注山东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mysdetv)或山东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山东教育发布”,点击“活动 互助”进入“2020齐鲁最美教师”点赞系统,查看参选人事迹展示,按提示选择支持的参选人点赞。每个用户全程限点赞5次,对同一参选人限点赞1次。所有有关参选人的留言需经平台审核后方可发布。
点赞链接(复制链接,微信打开即可):https://www.sdetv.com.cn/zmjs/f5708de63b857b8e1a8bc934b3b28b2a.html
延知千馀里,遐迩有名闻
——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王延遐教授事迹
“用自己的学识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儿,也是一种幸福。”
爱生如子,潜心从教,看淡功名,静绽芳华,这是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王延遐教授的生活写照。
24年8门课,真情铺就从教路
1985年,王延遐考入当年的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学习内燃机专业,这是老山工多年的“和尚”专业,每年招生多是男生,没几个女生学这个专业,很多班级被称为“和尚班”。作为班里少有的几个女生,她憋着劲与男生一起学习钻研,成绩一直名列专业前三名,获得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称号,打破了人们对女生学不好内燃机的常识。1997年来到山东工程学院力学教研室工作。从教24年,她潜心教学守初心,哺育桃李绽芳华。
任教以来,她先后主讲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等本科生课程;《机械疲劳与可靠性设计》、《高等工程热力学》等研究生课程。一年又一年,从写满这块黑板再写满那块黑板,这位对教学一丝不苟的老师,获得了学生和同事的一致肯定。她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山东理工大学第三届奥琦玮教学优秀奖,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5次、二等奖3次,教学优秀奖5次,教学质量奖14次。
“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王延遐说。听王老师课的学生从“70后”到“00后”,但王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却一直备受学生喜爱。“王老师在讲到一些知识点时会列举一些工程案例,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要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她拿倒塌的大楼导致无辜群众的死伤来举例说明柱梁结构的设计,讲安全系数,讲受力分析。她的课逻辑性、吸引力都很强,跟着她的节奏听课,知识不再枯燥,而是生产技艺,职业技能。”能动1303班的学生尹强说。
为了搞好教学,她积极搭建教学平台,优化教案,制作课件,与时俱进打造多媒体课堂,精心制作PPT、录制授课视频,上传网络教学平台……这位“60后”的老教师在新时期一点点打磨,从不熟悉网络的小白,熬成了网络教学老手。《工程力学》省级精品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微视频约计102分钟、教学材料数246项、在线测试177题、答疑讨论主题数707、答疑讨论发文1471项等,平台累计访问量接近6万人次。
在学校网络教学的基础上,王老师又带领团队向在线开放课程进军,将课程推向全省,乃至全国。经过紧张的筹备、规划、录像、剪辑制作,由王老师主持的《工程力学》2019年11月同时通过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以及智慧树平台上线,将课程推向了全省,推向了全国。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开放课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截止目前,已经有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服装工程学院、烟台南山学院、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牡丹江大学、山东管理学院、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2000多名大学生通过手机APP或者智慧树平台参与了工程力学课程的学习。
她从“三尺讲台”讲到“网络平台”,又到“在线开放平台”,从山东理工大学的力学老师到全国的学生可以选课的力学老师,授课的方式变了,学生的范围广了,不变的是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潜心教学的初心和热爱教育事业的赤诚情怀。
以生为本,与时俱进抓教改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王延遐和她的团队开展了基于“两性一度”的教学改革,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的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和“死记硬背、不会应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切实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
革新教学内容,体现课程高阶性。根据 “学习产出”类型,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知识体系凝练出一条教学主线,将授课内容按照布鲁姆教育分类学划分为近百个逻辑相关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再分类,明确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重点、难点与易混淆点,制定出各知识点的任务书、学习指导、核心内容、学习目标、教学模式等;在相关知识点中,引入周培源力学竞赛的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课程的深度;引入相关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并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向学生介绍研究前沿,提高课程的高度;引入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高课程广度。
改进教学模式,强化课程创新性。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产出”,强调“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效果”。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与学模式。实施了“学生自主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传统课堂教学、实验课、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多元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讲+学生主讲+教师辅助+小组讨论”的“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深度融合互补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体现了教学形式的先进性和互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翻转课堂把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移到我们学生,可以让我们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我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拉近同学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全面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农机1801班学生王亚男这样评价,“对分课堂通过小组讨论、小组答疑和老师答疑这三个过程,对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和课后作业通过先笼统、后细致的方式进行查缺补漏,提高了学习效果。”
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挑战度。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考核目标,将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相融合,强化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考核,督促学生做好学习过程的每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循序渐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增大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比重,增强课程的挑战度,引领学生运用所学力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一次次的探索实践,她实现时时刻刻“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用起来”。在2019年12月,她主持的“强化力学类课程过程考核提升工程类人才培养质量”获山东理工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王延遐深知,资源建设是保证课程的“两性一度”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何整合教学内容?”“如何让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如何适应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她脑海中打转。
2017年7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延遐主编的、融合数字化资源的《工程力学》教材。该教材依据知识点,制作了近百个数字化视频资源,以书中对应知识点设置二维码的形式关联这些数字化资源,扫描书上的二维码,即可链接相关的数字资源进行学习,实现了立体化的教学覆盖。教材注重工程背景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出版以来已在本校2016级、2017级和2018级相关专业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连续使用4个学期,同时在安徽工业大学、蚌埠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十余所学校选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很好的使用反响,并且于2019年获得山东理工大学第四届优秀教材一等奖。
她先后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大学教育》、《教育研究前沿》等多家学术期刊发表教研论文,教研成果获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于2017年、2019年连续两次获得山东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这些荣誉的背后,是王延遐长期对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创新。
亦师亦友,思政育人有情怀
王延遐喜欢课堂,喜欢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喜欢学生的连环追问。《工程力学》课程中,她融入鸟巢、大飞机919、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实例;《理论力学》课程中,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中工程案例介绍;讲授构件的强度知识点时,引入“工程师铁戒”的故事,通过工程事故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这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答案是——这是具有思政元素基础的专业基础课。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扎实专业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爱国情怀、工程责任意识和严谨的作风。”王延遐说,“把思政元素和新时期教学方式方法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
相对于知识的讲授,她更注重培养学生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待学生,既要像对待孩子一样,也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她说,“十八九岁的年纪,他们渴望长大,希望人们把他们当成成年人,所以不能把他们完全当成孩子,但他们在有些方面,的确很不成熟,渴望得到关注。”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2015级学生袁浩是她的学生。袁浩聪明又调皮,听课时总是不那么认真,课后作业也是马马虎虎,王延遐就特别指定他为课代表。期末考试袁浩考了59分,王延遐没有给他提高分数而是让他重修一次,她告诉袁浩:“成功离你很近,一分之差而已。而成功没有捷径,所有的成功都应该缘自于你自己一点一点的坚持,我期待你的重修分数。”最终,袁浩考了94分。
能动2002级学生刘栋曾跟随王延遐老师一起做课题。刘栋在处理关键数据时,出现了连环错误,王延遐既生气又着急,头上冒出了汗珠。刘栋立刻跟她认错,并让她回家休息。半夜两点王延遐收到了刘栋的短信:“王老师,这几个关键数据我已经反复测算并且修改好了,请老师放心。”这件事给王延遐触动很大,也很欣慰,她从学生身上看到了她一直以来期望的担当和责任、担当和耐心。
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当有情怀的教师,做有温度的教育。
关心集体,打造精兵强队
她是山东省一流课程《工程力学》负责人,是山东省精品课程《工程力学》负责人,也是山东理工大学力学教学团队负责人,还是动力机械及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团队负责人,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致力于教学教研改革,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她和她的团队开展了基于“两性一度”的教学改革。王延遐还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提及成功因素时,她说:“团队建设很重要,这是团队的力量,我只是团队中小小的一员,我只是利用我的学识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
“传、帮、带”是力学教学部团队的传统。王延遐传承了力学老一辈教师“力学笃行、孜孜不倦”的精神,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教师。代祥俊曾是王延遐的学生,后来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分在了力学教研室,王老师担任了他的青年指导教师,从如何批改作业、如何阅卷评分、如何设计一堂课、写教案,制作ppt,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全过程培养指导,直到今天,代祥俊已成为力学教学部主任,获得过校青年教师讲课一等奖,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科研上成绩更是突出,获得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传帮带对我自己来讲也是一次提高和成长。”王延遐说。
“师道传承、引领成长,不忘初心、携手同行”是力学团队的真实写照。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前后的几年,力学教学部曾经涌现出我校多位教学科研骨干、博士生导师、高校管理领导,一段时期很多教学任务压在了部里几位女将身上,刘亚媛、杨爱兰、夏虹、许英姿、沈玉凤、王延遐……,她们半边天挑起一片天,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挽手并肩,砥砺前行。这个穆桂英式的团队也成就了一个个她们——
沈玉凤,女,山东省第三届教学名师;
许英姿,女,山东理工大学第二届奥琦玮优秀教师奖、第三届教学名师奖;首届“最美教师”
延,长也;遐,远也。
征途漫漫,育人路上延知千馀里;静绽芳华,杏园苗圃遐迩有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