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新工科”实践团赴孔繁森纪念馆之行——一场美好心灵与无疆大爱的邂逅

发布者:交通-信息宣传中心发布时间:2019-07-19浏览次数:27作者:"新工科”实践团

你是否听过“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豪言壮语,又是否能够感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的舍己为民的大爱无疆?不追名,不逐利,穷亦可兼济天下心系百姓,一生一世的鲜血为西藏地区带去了生机与活力,与世无争的心灵为藏区人民带去了阳光与温暖。心怀大爱、甘为孺子牛一切圣洁无暇的美好心灵在他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孔子第74代孙,孔繁森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止是孔老夫子对人生对尘世的参悟与看破的儒家正气之风,更为世人之敬仰的是其无私奉献舍己为民的伟大的家国情怀。


丰功伟绩传千古,天下谁人不识君。此次社会实践之旅行至孔繁森先生的故乡——聊城。作为新时代积极进取的新生力量,新征途新青年更要学习孔先生心怀家国的爱国素养。此次社会实践目的不只是要在社会获得一份真实权威的专业调研报告,更希望在实践中能够提高成员的个人素养和培养家国情怀,以践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自我人文修养获得一份完美的思政修炼报告,刘艳鹏、韩金榜、王保成三名入党积极分子更是重视这次难得的机会加深对党性的学习贯彻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怀着敬畏而神圣的心情,三人7月18日13时抵达孔繁森纪念馆,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所有成员自觉有序进馆参观,在王书记的介绍下团队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潜心学习用心灵感受孔繁森精神,提高对党性的理解和认知。


追随馆内讲解人员的脚步在王建兴书记,马院朱阿丽老师以及周燕燕导员的带领下,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刘艳鹏、韩金榜、王保成三人认真感受了孔繁森先生一生的伟大光明事迹和筚路蓝缕心系人民的心路历程。孔繁森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一生追随的模范。其一生为民,在条件极其恶劣的阿里地区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大爱无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孔繁森同志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 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 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先生留下的遗产,体现出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一次美好心灵与无疆大爱之间的邂逅,这一腔伟大爱国热血深深感染着实践团成员久久不能平息,这一程心灵之旅使三人收获了太多太多,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基本爱国素养,身为中共党员的时代使命感与人民公仆的担当精神都是新时代入党积极分子所应学习具备的价值观,能否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所要孜孜追求的奥义。本次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社会活动稍有别于专业性的走访调研,其带来的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洗涤,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即使身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舒适安逸的小康社会之中,也要学习孔先生不畏险阻艰苦奋斗的风骨和心系黎民百姓的无疆大爱。

用孔先生的名言作为最后的结束语吧: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